新闻动态
【青年报·头版】南海油气平台戴上交大“监护仪”
日期:2015-01-16  来源:媒体聚焦  阅读:135308

  \"\"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深海平台安全保障监测系统”正式在中国海油深水旗舰作业装备“海洋石油981”深水钻井平台上进行监测采集作业。据了解,“深海平台安全保障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海洋石油981”的各种参数,并收集风力、波浪、海潮、盐度等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对平台运动的影响。图为昨天,实验室两名工作人员在检测海上油气平台。

  海上油气开采历来是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三高”行业,类似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那样的非自然性灾难事故大约10年就会发生一次,造成的原油污染和生态灾难是难以用金钱来估量的。上海交通大学昨天传出消息,从现在起,“海洋石油981”等海上油气平台将戴上24小时实时“监护仪”,拥有“治病于未然”的“老中医”。  

  海上油气开采风险较高

  中国南海,拥有约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70%的资源都蕴藏于150多万平方公里的深水区域。神秘的深海,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就当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海洋石油981”如何在深海掘金之时,却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庞然大物,如何在惊涛骇浪中安全运行?如何在大洋深处平稳开采?又如何面对南海那些不期而至的台风呢?  

  海上油气开采,历来是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三高”行业。而中国南海深水区更是台风多,海底坡度大、地形崎岖,并且存在内波流——一种因海水密度、质量差异形成的海洋流,最快速度可达到2米/秒。这种洋流能量巨大,几十分钟内可将一座大型的轮船移位几十公里。因此,在南海开采,面临着更多的未知、更大的风险和更强的挑战。  

  当“治病于未然”的“老中医”

  为此,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建民团队选择了“保障平台安全”这个看似并不起眼的课题:面对梦魇般的原油污染和生态灾难,“亡羊补牢”远不如“防患于未然”。  

  据介绍,2010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石油981”半潜式钻井平台现场监测项目的研究。依托监测系统,就好像为“981”戴上了24小时的监护仪,实时监测它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等重要参数,同时,还收集风力、风向、波浪、海潮、海流、盐度等不同的海洋环境条件对平台运动的影响,这些数据通过分析、对比等处理后,呈送给指挥中心和相关专家。如有异常,及时把问题和隐患消除在事故没有发生之前。  

  远程会诊系统被列入议事日程

  如今,人们对实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时效性上。现有的实测数据通过船上人员定期收集,然后经由卫星网络发回陆地,再经过陆上人员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分析报告,整个过程至少要持续两周。事实上,海洋平台的安全分秒必争,及时预判和实时掌握故障发生非常重要。  

  此外,海洋平台系统非常复杂,在海上所经历的力学环境也非常复杂。一旦出现险情,一方面需要为决策者提供全面、有效、快速的数据分析;另一方面,需要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步协同作战,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此,监测系统的“升级版”——“远程专家会诊系统”被列入议事日程。  

  据透露,未来,通过远程专家会诊系统,可以将船上的实测数据源源不断地发回陆地基站,并经基站内的自动处理程序进行预处理,并作初步分析。然后,系统对分析结果进行筛选和判断,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报警条件做出不同级别的报警,如闪灯、鸣笛等。 

  

 

       来源:《青年报》 2015.1.16 第01版 

  

 

       原文:南海油气平台戴上交大“监护仪”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