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专题专栏

蔡国平

三尺讲台勤耕耘 丹心热血育英才
日期:2019-12-12  来源:学者声音  阅读:233116
 

微信图片_20190929110128.jpg

名师名言

教师不仅是在用自己的学识教人,更是在用自己的品行影响学生。

教师的快乐来自于学生成功的喜悦。

用心教书,倾心育人。

蔡国平,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系教授。从上海交通大学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留校任教至今,17年的讲台生涯,他坚持“学在交大、耕耘杏坛”,高扬立德树人之帆,拼搏教学、科研一线,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勤耕杏坛:匠心打造精品课程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2002年留校工作以来,蔡国平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事业的永恒主题,每年主讲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和《振动力学》,年平均教学工作量逾200学时,是学校对教授课时要求的三倍。他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精品课程,不懈探索“授人以渔”之道。

作为《振动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原始创建人和负责人,蔡国平多年来在课程体系、电子教案、网络教学等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建设。为了丰富课程知识量,他广泛参考国内外振动力学教材,逐本阅读、筛选和归纳知识点,研发的电子教案在内容上与课本教材有很大区别,算例则与课本全部不同;另外,对典型振动现象则辅以动画直观显示。这些措施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上也取得了良好实效。为了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同时也为校外学员提供学习平台,蔡国平还在“中国大学MOOC”和“好大学在线”平台上进行授课,并且注意收集反馈信息,作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的参考。

每一个上过振动力学课的同学都觉得,这是一门匠心打磨的“活”的课程。2015级力学班班长周柯宇认为:“振动力学课不仅教给了我们力学的知识,还带我们了解了未来,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学习。”2016级力学班班长孙昊这样评价:“蔡老师会在教学中结合自身经验和对时代需求的理解,让我们不仅是学习振动的理论知识,更是学习如何将力学知识运用于将来的科研工作、学习如何将力学知识变成一种思维品质。”正如同学们的亲身感受,蔡国平在课堂中牵住了“科研兴趣”这个牛鼻子,在教学中大量穿插科研项目,介绍振动理论的国际前沿方向,实现了启发式教学,收效显著。

经过对《振动力学》课程的精心建设,该课程分别于2006年和2009年荣获上海市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改成果荣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成果不但在校内的力学、机械专业得到了应用,还在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许多高校得到了应用与推广,起到了精品课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蔡国平个人先后荣获学校“教书育人奖”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唐立新教学名师奖、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校教学名师、校优秀教师等荣誉。

立德树人: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蔡国平深知,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为师之道,不仅在于传道授业,更在于立德立言,用自己的品格塑造学生人格。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蔡国平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宁静中达练致远。

为了培养优秀人才,蔡国平采用“水漫脖子”的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的提高。他比喻:“研究生做科研好比游泳,指导老师给学生的课题难度好比水深,老师应当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而把学生放在不同水深的位置,课题难度应当刚漫过他的脖子,需要挣扎一番才能够上岸。”“如果水深只是漫过了膝盖,是人才浪费,学生也容易懈怠;但是如果水太深,漫过他的头顶,也会压垮学生的斗志。”针对学生科研能力上的差异,蔡国平还采取“强远弱近”的方法,对自身能力强的学生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拓宽方向,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则指导他们从做自己最熟悉的科研方向起步,慢慢熟悉整个研究领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博士生高明周2016年博士毕业,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教师,回忆博士生活,他说道:“我刚进校时十分迷茫,蔡老师及时为我调整了课题难度,鼓励我努力拼搏,最终我三年便博士毕业,并且发表了8篇SCI文章。”另一名在读博士生刘翔2015年进校,他说道:“蔡老师相信我的科研能力,鼓励我克服困难,实现自身突破。在蔡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的科研进展愈发顺利,三年发表了8篇SCI文章,并获得教育部资助,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两年的访学交流。”

现代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经师易遇,人师难遇。蔡国平对人才培养的关注,不止于学术能力培养,他还用自己的德、才、情,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教育。作为课题组的拼命三郎,蔡国平家住交大隔壁,每天到校时间比学生更早,寒、暑假也很少休息。身教者从,言教者讼,在他的身体力行之下,课题组“拼”字当头,开拓创新,毕业博士人均发表SCI文章5篇以上。他让师生关系成为亦师亦友、如师如父的感恩相遇。

至今,蔡国平共指导8位博士和19位硕士顺利毕业,其中两人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毕业生称号,8名博士中有7人在学制四年内毕业。由他指导的研究生论文,两篇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获得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获得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生论文。

反躬践实:勇攀科研创新高峰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学术追求,才能不负为国育才的时代重托。蔡国平在完成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潜心科学研究,努力追求创新。截至目前,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8篇,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项省部级基金,担任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以及5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和委员、3个杂志的编委等职。荣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队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主编学术专著一本,参编英文专著一本。

蔡国平精于专业,在动力学系统的建模理论、模型缩聚、振动控制、时滞、优化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他创新性地研究了多种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的时滞问题处理方法,并开展了大量时滞问题的实验研究,研究成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大量引用和正面评价,成果形成学术专著一本,并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力学作为所有工科专业的基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近十年来,蔡国平在不断追求真理的同时,十分注重用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他找准力学在航天领域的工程需求,将空间机器人的在轨服务技术作为研究重点,带领课题组在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运动观测与运动预测、近距离交会、捕获、消旋等高精端技术上努力追求创新,在国际多体动力学的顶级学术刊物《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以及《Acta Astronautia》《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际著名航天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关于空间机械臂的研究成果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建设我国航天强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朱笔写师道,玉壶存冰心。强烈的事业心和光荣的使命感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高尚的师德和严谨的治学是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根本。蔡国平把教书育人奖视为自己“学在交大、耕耘杏坛”的新起点,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传道授业,立德立言,用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热爱,对力学专业持之以恒的钻研,写好大学之道、为师之道的大文章。

名师名片

蔡国平,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教书育人奖”一等奖获得者,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首批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年主讲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振动力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原始创建人和负责人,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学校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唐立新教学名师奖、校教学名师、校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等。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项省部级基金,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8篇,主编学术专著一本,参编英文专著一本,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后备队计划、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三等奖。指导研究生获得2篇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和上海市力学学会理事,5个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和委员,3个学术刊物的编委。

上一条:肖龙飞
下一条:邓雪原
分享到: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