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20
来源:媒体聚焦
阅读:121000
刘西拉教授登台,献演小提琴曲目《叙事曲》
绿草盈盈,灯影幢幢,以曲为伴,岂不快哉。昨晚,上海科学会堂前上演了一场名为“中外电影经典名曲欣赏之夜”的草地音乐会,《渔光曲》、《我爱你中国》、《歌剧魅影》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电影乐曲随着徐徐晚风飘送,令叶叔华、戴克戎等近20位两院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市民代表心旷神怡。
如果你够细心,还能发现这场音乐会的特别之处:许多演奏者本身就是科学家。当他们脱下工作服,走出实验室,拿起乐器站上舞台的一瞬间,人们的目光就无法从他们身上移开。科学家玩音乐的“范儿”绝不比专业音乐人逊色,科学与艺术在这一刻水乳交融。
“运10”设计师爱上舞台
拉小提琴时,上海商用飞机设计院副总设计师、我国自行研制首架大型喷气飞机“运10”总体设计师程不时就有了另一张面孔,全身随着旋律颤抖起伏,仿佛所有细胞都被音乐调动起来了。
如果让他把在科研和音乐上所花的时间打个分,那么两者大概不相上下,只不过工作占用的是大块完整的时间,音乐属于“见缝插针”。从进入清华大学航空系开始正式学习拉小提琴的他,如今已经拉了60多年的琴,直到现在,每天还要拉半小时。
程不时从不吝于在人前展示他会拉小提琴的爱好,他兴致勃勃地讲述被邀请到珠海航展“大飞机之夜”上表演的情景:“当我拉完马斯奈《沉思》的第一句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后面就完全安静了。第二天有人见到我说,没想到你小提琴拉得这么好。”
科学家需要掌声,程不时总是忘不了被邀请参加美国“飞行冒险大会”后全场几万人站起来为他鼓掌的情景,他希望这样的掌声在中国也能觅到,无论科研还是舞台。
音乐与科学是相通的
“下一个节目是《叙事曲》,演奏者刘西拉、陈陈。”报幕结束,两位演奏者走上舞台,男士儒雅俊朗、女士仪态万千。
刘西拉是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他从9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到现在,已入化境。音乐是刘西拉与妻子陈陈的“红娘”。上世纪50年代,两人都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大学生乐团。1962年,作为清华管弦乐队的首席琴手,刘西拉有一场近两个小时的独奏音乐会,为了筹备这场音乐会,刘西拉准备了半年多时间,而每周六晚上,陈陈都会陪他在音乐室里练习。
有人评价说陈陈强在节奏,刘西拉强在音乐理解,刘西拉不仅能听懂妻子演奏中的“弦外之音”,对艺术与科学也有很深的感悟。“你看莫扎特的曲子有严格的节奏范式,它是在遵循1+1=2的基础上的创新,我们搞设计也是要在规则上有所发挥,如果不遵守规则,曲子就不美,设计也要出问题。”刘西拉说。
开演唱会的科学家
“能不能晚点再接受采访,我正在保养嗓子。”曾凡一礼貌地对记者说。她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副所长,也是一名出色的歌手。彩排时,她帮着舞台上的工作人员听话筒效果,5岁就登台表演的她对这一切很熟悉。
谁说女科学家就是“灭绝师太”,曾凡一绝对打破你的认知。昨天的舞台上,她长发及腰、长裙飘飘,哼唱着电影《翠堤春晓》中的插曲《oneday when we were young(当我们年轻时)》,令听众着迷。小学至高中,她一直是学校和艺术团的钢琴与舞蹈演员,上过星光大道,还在上海世博会上开过演唱会。
“她唱的爵士乐韵味之纯正,中国没几个人可与之相比。”著名音乐批评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勇曾如此评说她的演唱。开演唱会的科学家很奇怪?一点也不。在她看来,艺术的感觉可以启发科学的思维,而科学使她从另一个角度欣赏和追求艺术,艺术使她的科学道路更加完善。
来源:《文汇报》 2015.06.20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