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上海观察】滨水廊道开发动力来自哪里?[图]
日期:2016-11-01  来源:媒体聚焦  阅读:4575

  “外滩需要保护”容易理解,那里有上海享誉世界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但是日新月异的小陆家嘴,还在持续开发升级中的徐汇滨江、杨浦滨江,为何也要重点保护传承? 

 

 

  徐汇滨江大道经过多年的努力改造,以怀旧和时尚交融的风格展现在市民的眼前了。徐汇滨江大道东至卢浦大桥,西至丰溪路全长3.6公里。

 

  10月30日,“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2016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是“共建城市·共享发展”。  

  开幕论坛上,上海城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在主旨演讲中表示,上海对风貌保护的认识正不断深化,下一步发展,城市更新将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理念。“不再是大规模土地开发,也不是高强度建设,而是将保护和开发结合,把更适用于城市更新的理念用于城市建设中。”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分论坛上,来自中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专家就为上海的历史风貌与滨水岸线历史保护频频支招,并以伦敦泰晤士河与“水城”威尼斯为例,分享了海外都市对城市水系和风貌传承的重要经验。  

 

 

  滨水记忆来自黄浦江,也来自家门口小桥流水

 

  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送审稿)》中,上海的城市愿景被表述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到2040年,上海将打造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小陆家嘴、外滩、北外滩、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以及杨浦滨江等区域都被纳入了中央活动区范畴。  

  毫无疑问,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长的滨水岸线,将是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风貌与城市气质最重要的空间。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沿江城市遗迹,既留住上海人的记忆,同时进行有机更新,不仅是专家们关心的议题,更与生活在上海的你我息息相关。  

  “上海的城市滨水记忆不仅来自外滩、黄浦江,家门口的小桥流水也是。” 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教授陆邵明指出,这些记忆,已经不仅仅是某个城市人的个体记忆,而是一代人、一拨人的群体性记忆,比如黄浦江沿岸的工业老厂房等等。  

  “外滩需要保护”容易理解,那里有上海享誉世界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但是日新月异的小陆家嘴,还在持续开发升级中的徐汇滨江、杨浦滨江,为何也要重点保护、传承?  

  “空间和道路的保护,也是城市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教授、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王林表示,老厂房看似破败,功能渐失,但经过改造后完全能具备新的功能。如徐汇滨江的老厂房,现在成为了美术馆;龙华机场的跑道变成自行车和人穿行的跑道公园;静安的老厂房摇身一变,成为咖啡馆和小剧院……“城市记忆有很多方式传承,除了改建成美术馆、博物馆,建筑本身的结构再利用也是一种传承。”  

 

 

  徐汇滨江“南拓”工程效果图

 

  城市生长前,先保护历史

 

  陆邵明表示,到2025年,世界人口的60%到70%都将居住在海岸线。事实上,归纳城市起源就能发现,城市几乎都源于沿河地区,依河而建。即使是郊区、工业区,也是沿河发展。“既然城市因水而生,那么城市滨水区域的开发,自然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滨水岸线保护也成为了世界性问题。”  

  他将滨水廊道开发的动力来源归结为经济、社会、环境、文化和政策等五个方面。其中,经济动力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的变化;社会动力包括人们的户外活动、旅游休憩和所需的交往场所;环境动力来自环境治理以及防洪、饮水和环境美化等需求;文化动力则来自历史遗产的丰富性和人情味,以及故事性;政策动力更显而易见,来自政府的干预和寻求新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以伦敦泰晤士河沿岸廊道为例,泰晤士廊道的规划目标包括吸引新居民、安置住房、解决就业以及吸引投资用于城市更新。依据大伦敦总体规划的原则,伦敦政府专门为泰晤士廊道的发展制定了一个颇具远见的规划体系,作为合法公文明确指出了该地区的发展方向。此外,文件中提出了对该地区内所有被忽视土地的建议,包括伦敦东部的新开发区域和泰晤士河沿岸部分小镇的改造。  

 

 

  泰晤士河沿岸。

 

  “毫无疑问,泰晤士河廊道的这一规划体系,对伦敦大都市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相比伦敦,上海似乎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王林表示,人口压力不断增长之下,上海的历史保护工作一方面临城市的持续生长,另一方面历史街区的容积率不断被拔高,协调复杂的城市利益也同样带来挑战。怎样保持城市多元性,传承城市历史又进行有机发展,任务着实艰巨。  

  “我们不能拒绝城市的生长,但首先要保护好历史。”王林指出,历史保护重要的一点,是恢复城市公共空间。如2008年之前,在外滩穿行,所有人都要穿过十条车道抵达亲水平台。经过规划调整,现在6条车道被并入地下,既保存了城市空间和滨江地区的可达性,也保证了交通的畅达,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协同共享,带来有序的城市

 

  “滨水廊道对于国际城市战略发展意义重大。”陆邵明表示,历史记忆与自然资源是滨水廊道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需要一份总体保护的规划蓝图。更重要的是,城市记忆的保护与发展不是相互孤立的,需要整合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协同规划与综合开发建设,才能使城市健康、稳定、有序地发展。  

  而在王林看来,上海已进入了存量开发为主的内涵增长阶段与注重城市品质提升和活力激发的创新发展阶段, 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必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  

  早在2005年,当时仅有3条轨道交通的上海,就已提出不应拓展城市道路,而应大规模发展轨道交通。于是,在当年划定的100条风貌保护道路中,明确了其中64条马路永不拓宽。  

  这一理念今天被证明将继续适用。王林表示,宏大叙事的规划尺度和建筑并不一定真正适合我们生活的城市,在新一轮总规中,重新思考城市规划变得尤为重要。在规划过程中,城市治理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而在城市治理中,协同治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政府不一定要完成所有事;政府需要完成的是协调公共利益,即民间力量与政府之间的协同关系。”  

  事实上,上海已经尝试了多种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为城市规划贡献力量的方式。外滩的城市遗产保护和更新,由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完成。田子坊则相反,是由下至上的更新,居民和艺术家提出城区保护需求,政府协调了开发商和居住者等各方利益后完成了保护。此外,历史街区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促成城市保护和有机更新,如古镇新场,小桥流水不输任何江南古镇,政府通过设计实践的活动,激发了古镇活力。  

  

       来源:上观新闻 2016.10.30 

  原文:全球城市论坛|滨水廊道开发动力来自哪里?

  文/舒抒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