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海交大陆邵明教授:构建全球视野下的抗战记忆伦理
日期:2015-12-20  来源:媒体聚焦  阅读:4012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存在着共同的苦难记忆与革命信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阻止了日本军国主义独霸亚洲的企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我国举行的有关纪念活动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呈现出全新的抗战记忆伦理观。抗战留给中国乃至世界怎样的记忆遗产?世界人民应该铭记怎样的抗战记忆?这涉及抗战记忆的伦理观问题。只有树立正确的战争记忆伦理观,才能引导人民留住历史记忆,赢得国际社会认同,从而建立患难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抗战记忆的内涵:从国家民族视野转向地区与国际视野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将我国以往“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主题融为一体,纪念“抗日战争”的内涵与意义得到了延展。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抗战记忆、民族精神和发展历程,充分显示了此次纪念活动的国际性。

  这种国际性根植于抗日战争的性质——正义性及其认同性。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战争存在着共同的苦难记忆与革命信仰,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阻止了日本军国主义独霸亚洲的企图。二战期间,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侵略的主体力量,日本侵略军海外作战损失人数中的52%被歼灭在中国战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正是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使得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参加了中国抗日战争。中国的抗战完全融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成为二战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因素。英国学者拉纳·米特在《中国,被遗忘的盟友》中指出:“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中赢得二战胜利的重要盟友,这一点不应该被遗忘。自二战时起,中国就已经是‘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本为世界而战,世界须还中国公道。”

  中国人民为自由和平而抵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随着冷战结束、档案解密和信息的交流逐渐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和认知。俄罗斯、韩国、埃及、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来自五大洲的多国政要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应邀参加此次纪念活动,证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正义性的认同。

  抗战记忆的目标: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和平发展”

  “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主题的重要内容。中国政府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裁军30万,以实际行动反映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愿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烈表达了“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同时也希望“全世界人民能够和平发展”。

  战争记忆通常会产生两种功效:一是唤起受害者的仇恨,侵略者对于历史的“遗忘”甚至抹杀;二是受害者对屈辱与愤怒的控制,侵略者的忏悔与赎罪。前者是消极错误的、灾难性的,后者是积极正确的、建设性的。中国此次纪念活动的目的旗帜鲜明地导向后者: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纪念活动在天安门与长安街举行,隐含了“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深刻意义。与以往相比,此次阅兵的仪式感更强烈,体现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一道维护世界和平格局的坚定立场、信心与决心。

  抗战记忆的目的,除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还进一步提出了走共同发展之路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理念建立在共同记忆、价值、利益和成果之上,有助于维护共同的和平秩序,进一步增进友谊、促进和平。

  抗战记忆的主体:从宏观抽象层面转向微观具象层面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不仅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组织各类“追寻抗战记忆”主题活动,更重要的是对抗战英烈的重视与慰问。阅兵式上,由300多名国共两党抗战老兵、抗日英烈后代组成的方队以及抗战英模部队率先接受检阅。纪念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抗战老兵和抗战将领等代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特别是,“晋冀鲁豫烈士陵园”、“阜新万人坑死难矿工纪念馆”、“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和千人坑遗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常熟市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等180个地方抗战纪念设施、场馆被列为国家级抗战遗址名录,充分显示了国家对抗战烈士及抗战普通群体的尊重,再现了“父母送儿、妻子送郎”的人民战争意义,使得抗战记忆更接地气、更具现实和历史的感染力。

  战争记忆,通常是一种个体与集体的共同记忆,需要分享与传播。对抗战乃至整个二战记忆的务实纪念,体现了对人性、人民的关爱。以色列学者阿维夏伊·玛格丽特在《记忆的伦理》一书中写到,共同记忆不同于正统的历史知识,具有情感与关爱;它使得被关爱的人感觉到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在对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与追忆活动中,表彰了一批烈士及见证者,不仅最大程度追寻了他们的姓名和事迹,而且也对其本人或家属的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了实质的关爱。同时,二战时期的“东方主战场”缅怀的不仅包括抗战中伤亡的3500多万中国军民,还追忆了众多支援抗战的国际友人以及在抗战中伤亡的苏联等国军民。对超越国界的抗战人士个体及群体的关爱,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其为和平献身精神的认可与尊重,是一种大爱、一种立场。在举行抗战胜利纪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留住抗战记忆,更重要的是明白应该记住什么、为谁而记忆,这是战争记忆的基本伦理。

  由此可见,此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向世界宣扬了一种全新的抗战记忆伦理观——正义、和平、发展、关爱及其共同意识。

  (陆邵明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年12月8日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