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国家社科重大课题 “记忆场所保护与活化”举办首期学术沙龙
日期:2015-04-29  来源:学院新闻  阅读:1895

   2015年4月24日下午,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课题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所(筹)承办、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船建学院协办的第一期“记忆场所保护与活化”学术沙龙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行。

\"\"
  本次沙龙以“跨学科视野下的记忆场所采集与挖掘”为主题,来自南京大学文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久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交流。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常河山代表学校文科处启动了首期学术沙龙,并期望:这一开放方式要将专家的思想集合在一起,融入到重大课题研究中,及时转化为阶段性成果。沙龙的主持人、课题组首席专家船建学院建筑学系陆邵明教授阐明了举办沙龙的目的:第一,推进重大课题的交叉研究;第二,建构跨学科学术成果交流的一个平台;第三,拓展交叉研究的领域、课题与方法。
 
  在沙龙的专题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曹树基教授以“社会经济视野下的记忆挖掘:通过实证构建理论体系”为题,从一个村庄的契约文书开始生动揭示了封存在记忆中的田与人的社会经济结构关系及其变迁,同时阐述了基于实证不断构建一个理论的研究方法。课题组核心成员、上海交通大学资源环境系申广荣副教授在题为“地理视野下的记忆场所采集”的演讲中,以上海黄浦江两岸为例介绍了课题组前期如何应用GIS信息技术采集近8年来的建筑与场地的地物信息,并进行了初步解译与分析,同时指出了研究中遇到的数据信息精度、范围边界等问题。     
 
  专题研讨中,课题组核心成员、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蒋宏指出,“记忆场所是什么”这些需要历史学的方法人类学的方法,来探讨其内在的更深的人文信息;同时需要GIS信息系统,把原来的地图和原来的地方志结合起来找到相关点,并诠释保护活化的依据;此外,记忆场所数据库的尺度与范围需要探讨。课题组核心成员、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教授杨旭波进一步建议可采用统计学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来建构一个范围适中的数据库。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团队主任余晓蔚认为可借鉴历史学的方法从文献资料以及资源数据库中采集甄选记忆场所的主题与对象。久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一尘认为现在周庄、乌镇、西塘等传统街区的商业开发、旅游经济效益很明显,但是“它是不是最好的模式、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值得探讨。课题组从老百姓入手,关注普群体的“记忆场所”,并进行采集、评估、分类、保护导则、活化策略研究非常有意义,同时建议课题组要明确最后成果的指向及其地域的适用性。
 
  课题组核心成员、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资深会员、船建学院张健教授、蔡军教授以及人文学院丁雁南老师等有关师生也积极参加了研讨。课题组子课题一负责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高小康最后作了总结,沙龙的两个专题演讲非常有特色,分别微观剖析与宏观描述两个方面阐述记忆的文化内涵、地理的物质形态,内外整合,使得遗产及其语境的关系更加清楚了,课题研究也更有底气了。
 
  研讨间隙与会者观摩了课题组关于怒江记忆场所及其文化基因的部分调研、分析成果。与会者一致认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研究意义重大,对于留住乡愁、拯救没有遗产身份的记忆场所、编织社区情感纽带、建构地方/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目前需要进一步甄选、理清记忆场所研究样地与范围,以便课题下一步更好地提出有效的保护活化机制与策略。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