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上海交大举办第三期“记忆场所保护与活化”学术研讨会[图]
日期:2016-06-30  来源:学院新闻  阅读:1435

  6月25日,由上海交大主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与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承办,上海交大科学技术研究院、文科建设处、船建学院协办的第三期“记忆场所保护与活化”学术沙龙研讨会召开,研讨会开幕式上同时举行了“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副校长吴旦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上海市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局、杭州市规划设计院、上海交大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高校、研究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开幕式由船建学院院长杨建民主持。

  吴旦在致辞中表示,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城镇”、“空间”、“文化”和“科学”成为关键词,“十三五规划纲要”多篇章节涉及城镇空间、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主题。城镇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冲突,以及城镇化过程中重“功能形态”、轻“人文品质”的倾向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挑战之一。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的创建目标,就是要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人文精神为导向,破解小城镇建设中“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物质空间”二元对立的难题。

  研究中心将重视城镇空间品质的诊断评价、重构塑造及空间政策研究,并开拓未来水上人居空间的研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建立跨学科平台,发展创新课题,搭建理论智库,为国家、地方提供资政、理论支撑与技术服务。同时,培育学科建设的新增长点与培养创新人才。

 

 

  随后举行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后,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受聘仪式举行。中心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教授王建国、程泰宁任上海交大兼职教授,并分别担任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名誉主任委员;聘请上海交大教授杨庆存、同济大学教授王伯伟、伦敦大学教授Iain Borden等担任学术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相关院校及单位的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或研究员等,并授予聘书。

  第三期“记忆场所保护与活化”学术沙龙研讨会分为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研讨的主题为“小城镇的风貌建设”。

  主题发言由王建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139)首席专家、上海交大建筑学系教授陆邵明介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活化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该成果主要关注我国小城镇的记忆传承与风貌挑战及其对策,指出我国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城镇化进程中的短板与薄弱点,普遍存在地域文化、传统历史与集体记忆的缺失,且人居环境品质堪忧,因此建议推进“小城镇风貌导则”编制和管控。

  陆邵明表示,“小城镇风貌设计导则”编制应规避以往的误区。首先,这不是传统意义上固定封闭、自上而下的标准制定,而是有一定弹性、开放的、多层面、可操作的导则,目的是传承多元化的地域特色;其次,导则不是穿衣戴帽式的表面工程,而是人居环境宜居乐业、人文品质的塑造,标本兼治,使得物质形象与非物质文化内涵有机融合;第三,导则所倡导的不是单一的静态保护、没有扬弃的模式,而是注重在保护中求发展、老镇新区协同共生、产居融合。

  同济大学教授张松以日本城镇景观规划与风貌管理为主题,提倡借鉴日本城镇景观规划和风貌管理的理念、政策、法制等制度体系,提升小城镇环境品质与理念。《城市设计》副主编杨滔从英国小镇风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发现意识理念与风貌建设相互影响。杭州规划院副总工程师华芳以杭州特色小镇的试点建设为案例,认为历史城乡景观保护、空间保护与产业传承应发展并重。

  圆桌讨论环节,王建国以苏州木渎镇藏书老镇为例,阐述了非典型性水乡城镇风貌演变的机制及其记忆重构的路经。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基于保护伦理提出两点,基于何种价值基础确定“保护什么”,确立依据何种行为准则解决“怎么保护”,才能做到公平的保护机制。

  上海交大教授蒋宏认为,小城镇建设要综合设计规划,成熟一批发展建设一批,建设要以人为本,使宜居、生态、就业、慢生活,见山见水有乡愁和可持续经营,当地居民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为建设目标;建筑学系教师吴建认为,产居混合是中国传统小城镇、农村社区的现实基础。在城镇更新与新农村建设中,建议从功能与空间等多个时空层面去探索不同于城与乡的“第三类空间系统”及其独具活力的风貌;教授何圣兵表示,小城镇水体生态环境的修复与优化有助于环境优化并挖掘小城镇文化载体;副教授吕爱民指出,关注中部与西部村镇的发展也是下一步的重点,同时绿色发展的新技术运用也是势在必行。

  除专业技术外,同济大学副教授涂慧君、上海市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局科技处副处长冯晓慧等认为,小城镇的记忆传承与风貌建设应给于当地民众、建设者以及管理者充分的主体话语权。

 

 

  与会专家表示,新型城镇化发展是国家重要的战略部署。在城镇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小城镇的传统文化和其记忆场所进行保护与活化,已成为学界所关心的议题。以上海交大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为学术交流平台,以小城镇建设作为落脚点,发挥各学科优势,对其记忆场所及其风貌进行内涵、演变、机制、对策研究,将有助于拓展、丰富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对“美丽中国”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文/朱佳维

版权所有 © 2014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 沪交ICP备05053   流量统计